见字如面(一)

June 17, 2018

《见字如面》是最近在看的一个很喜欢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每期邀请嘉宾朗读历史书信。现代社会很多人不读书、不写作,以书信为载体的文字更是很有可能会彻底消失。没人能够阻止时代的发展,但有些记忆注定让人记忆犹新,这里记录一些第一季中我喜欢的书信。

蔡琴写给杨德昌

这封信是歌手蔡琴写给台湾导演杨德昌的,被誉为“最佳放手信”。 二人十年无性婚姻后因杨德昌有其他爱人而离异。在得知杨德昌逝世后蔡琴发出感慨: “早知道他生命这么短暂,我应该早点放他离开。”

“杨德昌,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呢?”每个人对爱情的定义和理解不一样,有人选择了哀怨和仇恨,有人选择了宽恕和感激,这也是对待同一件事,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

曹禺与黄永玉

这是来自戏剧作家曹禺和著名画家黄永玉的两封信, 曹禺晚年的作品不尽人意,黄永玉作为一个晚辈写信给他直言“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为势位所误!”,并希望他像萧伯纳,像伏尔泰那样,“到老还那么精确,那么不饶点滴,不饶自己”,“醒来啊马克白,把沉睡赶走!”

曹禺回信中承认自己“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并认为他们之间的感情“丰满、美好、深挚、诚厚”。曹禺将这封批评信视为“不可数量的珍宝”,将其裱了起来。

现代社会很少听到批评的声音,尤其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或艺术大家,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下,对待作品的退步也很少有人说出来。黄永玉的开诚布公和曹禺的虚心反思,诠释了何为“君子之交”。

《与韩荆州书》

《与韩荆州书》是李白写给唐朝政治人物韩朝宗的信,韩朝宗因为热心提拔青年才俊而受到大家推崇 ,但李白并没有得到韩朝宗的赏识,反而这封信成为名篇。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李白开篇很直接地拍了韩荆州的马屁,表达希望得到脱颖而出的机会。“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讲述身世,让人想起诸葛亮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在说尽溜须拍马之词的同时,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李白压抑不住的豪情与潇洒,等不及地施展自己才华的心情。

韩荆州可能并不喜欢这个性格的人才,后来李白遇到贺知章,被推荐给唐玄宗,度过了最辉煌的翰林供奉的三年,所以千里马可能需要合适的伯乐。有人认为此文的谄媚和李白“诗仙”的形象不匹,是李白人生的一个败笔,我倒是觉得原来李白也和每个普通人一样,希望得到赏识和重用。书生意气、豪情万丈,这才是真正的李白。

《报孙会宗书》

这是一封西汉政治家、司马迁外孙杨恽写给好友孙会宗的信。孙劝他闭门思过、戒除骄奢淫逸,杨恽以嬉笑怒骂的口吻写此回信,批驳孙的规劝,并向当时的士大夫们表明“道不同,不相为谋”。

杨恽直言自己“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怀禄贪势,不能自退”,“君子游道,乐以忘忧;小人全躯,说以忘罪”,认为犯错后(杨恽之前因为拿皇上开玩笑获罪过)自己一直当个农民就挺好的,“长为农夫以末世矣”,觉得家中喝酒唱歌也是很正常的事。面对好友的规劝,杨恽最后写到“这正是大汉盛世,你去努力吧,跟你没话(方当盛汉之隆,愿勉旃,毋多谈)。”

这封信给我印象很深,乍一读有点无耻,锋芒毕露,仿佛明明白白地告诉你“我不做伪君子,我就是真小人”。但是仔细一想,这里面的人生观颇为有趣。中国古代历来主张忧国忧民的积极自由,却忽视了这种消极自由,就像有人认为人的一生就要做大事、赚大钱、实现梦想,有人则认为平平淡淡、自给自足的过完一生就很好,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并无孰对孰错。中国主流文化一直在推崇积极自由,但消极自由也是人的权利和选择。

后有人告发杨恽骄奢的生活,抄家时发现了这封信,在意识形态比较统一的汉代,这种玩世不恭、反主流的消极态度并不会被允许,杨恽因此被腰斩,妻子被流放,孙也被罢官。

闻一多写给父母

1919 年,在清华读书的闻一多积极投身到五四运动中,这封写给父母的信记录了五四运动的细节和感受:

“唯独一帮学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起而抗之。虽于事无大济,然而其心可悲,其志可嘉,其勇可佩”,“一年没回家了,这一年家中又多变故,孩儿我又何尝不想回家看看你们。我留在这里为国家做事,不是说非得有我在国家才可以不亡,而是国家育养了这么多学生,每年花费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如果不出力,更待谁人呢?而且孩儿我在学校中总被看做是深明大义的人,刚刚遇到这点儿事,就不能牺牲,难道还能谈什么爱国吗?”

值得一提的是,写这封信时闻一多只有 18 岁,在整个新文化运动时只有陈独秀是 70 后,鲁迅、胡适、傅斯年都是 80 后、90 后,而闻一多是 99 年的:一百年前的中国历史是由 80 后、90 后改变的,正是我们现在的年龄。

100 年前的文字今天读起来仍然铿锵有力,热血澎湃。国运不同,今天的我们可能不会有这样为民族奋起的机会,但不同的年代总有不同实现自我的方式,重要的是这个年纪的我们应该有担当的勇气。

《与高司谏书》

《与高司谏书》作于景祐三年(1036 年)。当时主张改革政治的范仲淹因批评弊政,与宰相吕夷简发生冲突。吕夷简给范仲淹加上“越职言事,离间群臣,引用朋党”的罪名。范仲淹由此被贬饶州知州。这时,身为谏官的高若讷,面对范仲淹被贬的错误处置,非但不谏,反而落井下石,跟在吕夷简的后面诋毁范仲淹。欧阳修对此非常不满,于是写下这封信给高若讷。

欧阳修在这封信中真的是骂的非常痛快,让人无可遁形。信中指责高司谏“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十四年多次怀疑他的人品最终得出结论:“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効也。”

在信中欧阳修一一为范仲淹辩护,有理有据,痛骂高司谏位高权贵却毫不作为,酣畅淋漓。北宋时君子的直言纳谏不再是个例,而变成了一种制度,欧阳修字里行间的浩然正气在现代社会读起来,不禁让人唏嘘与感动。

白求恩遗书

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为晋察冀边区的军民救死扶伤。生命弥留之际,他给聂荣臻司令写下这封遗书。

“我在这里十分快乐,我惟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多做贡献”,白求恩为遗物安排的非常妥当“两张行军床、两双英国皮鞋,你和聂夫人留用吧。马靴、马裤,请转交吕司令。贺将军,也要给他一些纪念品……”,其中并没有什么值钱的物品。“最近两年,是我平生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日子。在这里,我还有很多话要对同志们说,可我不能再写下去了。让我把千百倍的谢忱送给你和千百万亲爱的同志们。”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高度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背下来这段话很容易,然而理解可能需要一生的时间。

陈觉与赵云霄[1][2]

这是两位革命烈士的信,看得人心如刀割。一封是丈夫就义前写给妻子的诀别信,一封是母亲留给尚在襁褓中女儿的遗书,二人先后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 25 岁、23 岁。

“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又何憾!”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这是一封非常有意思的信,唐元和年间,王参元家遭遇大火,柳宗元“始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写此信向王参元祝贺。

柳宗元直指一般人可能会说“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者是“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过去有很多人相信这一套,实际很不靠谱。作者接下来点明了祝贺的原因:“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意思是你家里太有钱了,有名之士忌讳于此,不敢说你好话,容易被流言蜚语弄得百口难辩。幸运的是,这一把火之后,所有人的担心、顾虑都烟消云散,虽然钱财一无所有,但你的才能可以好好传承,不会被玷污。

这篇文章揭露了几个传统:一是类似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先灾后福”的虚礼;二是位高权贵的人不能太有钱的“清流”传统;三是“仇富”传统。


Profile picture

Written by Armin Li , a venture capitalist. [Weibo]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