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四大》 是 2017 年出版的一本书(中文版今年 6 月出版),讲述了作者对世界互联网四个巨头(Google,Apple,Amazon,Facebook)的看法,作者 Scott Galloway 是 NYU Stern 商学院的教授,创办过九家公司。
作者对四大巨头的批判,和当今主流社会、媒体、舆论对大公司的意见基本上都差不多,没什么特别的。因为当你的影响力越大的时候,承担的责任越大,没有人关注你做的好事,但你做过的坏事一定会被人记住,仔细想想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
但是在这本书里,作者对巨头的批判充满着偏见和怨气,不够客观和辩证,仿佛四个巨头搞死了他的公司一样。这让我十分不适。但好在作为商学院的教授,作者的很多观点让我眼前一亮,觉得他是一个十分有想法的人。以下是一些摘录:
大学毕业后我入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美股代码:MS)公司,因为金钱和美女误入歧途荒废了两年。在投行工作对我来说是个错误的决定,最后我选择离职。
正如 1997 年贝佐斯在亚马逊的第一封年度信中所写“如果有 10%的机会获得百倍收益,那么无论如何你都应该接受这个赌注”。
作者对苹果的批判在于苹果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奢侈品公司,并且作者认为苹果高定价的原因是因为年轻人拿着苹果产品能够更容易吸引异性:
在苹果公司猛烈的冲击中最危险的是中端奢侈品企业,具体指商品平均售价低于 1000 美元的公司。这类公司的目标客户并不十分富裕——并且相较于着装,年轻人更在意手机和咖啡,那么这类客户有限的资金最终会流向哪里?带有蜘蛛网裂缝屏幕的手机会比去年的旧夹克和包包更影响其可选择的配偶范围。最终他们很可能会在各类中端服装上精打细算,节省开支。
在一线城市用苹果产品可能十分常见,我真的没有觉得能够吸引女孩儿,但是在更下沉的市场呢?这个观点还是值得思考的。
在谈到作者作为教授在 NYU 商学院的收入时,他认为:
笔者每周二开设的品牌战略课程班有学员 120 人,课程总学费 72 万美元,即每节课 6 万美元,很多学员举债上学。笔者自认为是个优秀的教师,但每当夜深人静,想到在纽约大学,学员需要向自己的课程支付的费用竟高达 500 美元/分钟,总感到不可思议。
谈到现在世界名校经常炫耀自己极低的录取率:
纽约大学会因其极难通过的入学申请而扬扬自得。但在笔者看来,这就像是收容所会因拒绝流浪街头之人而自豪。
搜索引擎成为了人们极为信任的工具,甚至超过信任人类:
人们对这个搜索机器给予了极大的信任。谷歌上每 6 个新搜索中就有 1 个是之前没有人询问过的。有哪家公司或神职人员会有如此的公信力,人们愿意向他们询问以前无法解答的问题?又有哪位大师有如此大的功力,能激发这么多问题?
在谈到第五巨头将从哪几个公司中诞生时,作者首先提到了阿里巴巴。阿里巴巴目前最主要的缺点是他的国际化,“下一家巨头企业可能并非来自美国,但在其成功登顶的道路上必须要先征服美国市场”,阿里目前在美国市场的布局几乎都是在投资上,而不是独立的产品。另外一个缺点是,阿里巴巴没有四巨头会讲故事,比如 FB 的 Vision 是:
脸书愿景:世界触手可及。多么宏伟的目标。目前脸书公司市值超过沃尔玛,高达 4000 多亿美元。同谷歌一样,脸书也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多线投资。公司员工享有超长时间产假,上下班有车辆接送,还可以在公司办公楼楼顶的花园中放松心情。甚至如果员工要冷冻卵子(精子)延缓生育,公司会承担这部分费用。因为这样可以让员工全心全意地投入造福人类的事业中——世界触手可及。
而阿里:
另外阿里还缺乏“愿景”资本,其“讲故事”的本领还有待提高。故事不仅要跟消费者讲,还要跟投资者讲,阿里巴巴不甚透明的管理模式使得“故事”也被蒙上了阴影。相较之下,四巨头才是其中的行家。通过描绘企业愿景,四者成功地让投资者加入其伟大的进程中。正如本书此前曾提及的那样,仅仅在某方面成功还不足够成为全球巨头。
谈到 Uber 能否成为第五巨头时:
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优步的商业模式长期受到指责。因为车主和优步并不是雇佣关系,另外车主不仅薪资低廉且工作极不稳定。
注意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我最近看了很多关于 Uber 的书,都提到共同的一点是:Uber 和司机从来不是雇佣关系,但 Uber 却把司机加入 Uber 比喻成一次时间灵活、收入不菲的创业,以提升司机的归属感。这样带来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司机的收入、社会福利制度无法得到法律的保障(因为二者不是员工和雇主的关系),最终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一个非常接近的例子就是外卖的骑手,但骑手却都是合法合理的雇佣关系。
你可能会问那么在淘宝上开店的店主也和淘宝不是雇佣关系,为什么没有造成这样讨论呢?那是因为在淘宝开店后,这个店的设计、产品、推广、客服,几乎全部是由店主来做的,跟平台关系不大,更像是一次真正的创业;而对于 Uber 来说,司机能否接单、能否获得打赏、如何分成等等影响效益和收入的因素,全部由 Uber 的黑箱算法控制,司机毫无办法,当司机开始不满意时,矛盾就被揭发了。
相比 Uber 作者更看好 Airbnb,但它也有自己的问题:
爱彼迎是所有共享经济领域最可能会成为第五大巨头的独角兽企业。其最大的弱点在于公司缺乏垂直整合(爱彼迎并不对公寓拥有所有权),这意味着其不能达到四巨头那样对用户消费体验的控制力。这就需要爱彼迎管理层认真考虑,投入部分廉价资本去更好地控制渠道——长期的独家公寓供应权和连贯的便利设施(无线网络、地铁迎宾站、地方服务点,等等)。
优秀与杰出的区别:
斯特恩商学院的 12 位顶级教授在全球都很受欢迎,仅一场演讲就能得到至少 5 万美元的报酬。笔者敢打赌他们的平均年收入在 100 万至 300 万美元之间。其余的优秀教授只能竞争进入可汗学院或者阿德莱德大学任教。由于他们的收入只有顶级教授的小部分,优秀教授会教授高管培训课程以获取额外的微薄收入,或者向院长抱怨不够受到重视。优秀与杰出的差别只在 10%以内,但是二者的收入却相差接近 10 倍。优秀教授的平均年收入在 12 万至 30 万美元之间,而且他们的工资水平“过高”——很容易被替代。幸亏有了终身聘任制,大学不能随意解雇他们,因此学院假装关心他们,实际上是更多地忽视他们。学院让他们成为部门主席,或者某个委员,并为他们的平庸找出了诸多借口。
谈到如何在企业和组织中生存:
要忠心于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抽象的组织。人才是公司的灵魂,不同于抽象的企业,人才会重视忠诚。优秀的领导者清楚,是其身后优秀的团队成就了自己。而一旦领导者与某人确定了信任关系,领导会尽一切努力去提升该成员以及其团队的幸福感。如果领导对你的工作和生活不上心,要么是领导不称职,要么是你不合格。
谈到年轻人如何成长:
不要跟着自己的心走,而要跟随自己的天赋。尽早发现自己的天赋所在,然后在这方面成长得更加出色。不需要你爱好这个(自己有天赋的)行业,只要不讨厌就行。如果你在所擅长的行业从优秀成为卓越,这期间你会有认同感、成就感,最后你就会爱上它。而且你能够重塑自己的事业、对专业认识更深刻,最终你便能专注于自己最偏爱的领域。没有一个小孩的梦想是长大后成为一名税务会计,但全球最顶尖的会计出行能坐头等舱,能和貌美如花的女子/俊俏的男子在一起。也就是说,最后他们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头等舱和“貌美”的另一半)。
谈到创业者的特性:
笔者曾创办过几家公司,按硅谷术语来说,笔者是一名连续创业者。连续创业者有以下三个特性:
- 有较高的风险抵抗力
- 有销售技巧
- 智商不高(不能预见项目的失败)
谈到如何判断自己适不适合创业:
如何确定你是否拥有成为企业家的潜质?
数字化时代对成功企业家特性和技能的要求并没有变化,需要更多的建设者而不是品牌运营,而关键是要有一个技术人员作为创始团队的一部分。有三个测试或问题:
- 你能否面对失败(这种失败往往会被人所知)?
- 你热爱销售吗?
- 你是否没有在大企业生存的技能?
第一条是指,“人们的大部分失败是不为人知的:你觉得那家法学院不适合你(实际上是你入学考试没通过);决定花更多的时间陪陪孩子(那是因为被解雇了)”,但创业失败是一定无法隐瞒的。第二条是指创业者必须厚着脸皮甚至低三下四的去推销和销售。第三条是指如果你能在大公司里左右逢源,那么可能不适合创业,“但如果你不能和同事友好地相处,不会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其他人,而且对自己关于新产品或服务的构想疯魔般地痴迷,那你可能适合创业。笔者就是其中之一:过去一些面试官认为笔者是个奇葩,不得已笔者只能开创自己的事业。对我而言,创业是为了生存,因为笔者没有在大型公司中获得成功的技能。”
昔日的英雄和创新者创造了几十万工作机会,现在仍然还在为社会就业做出贡献。联合利华市值 1560 亿美元,带动中产阶级家庭数量达 17.1 万。英特尔市值 1650 亿美元,企业员工人数达 10.7 万。而再看市值 4480 亿美元的脸书,员工仅为 1.7 万。人们认为这些大公司能创造大量的工作机会,但实际上它们只为小部分人创造了高薪就业机会,其他人都生存在饥寒交迫中。
最后,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大公司与社会就业的问题。我之前认为,公司的自动化和机械化是必然的趋势,不能因为减少了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就不进行技术创新,找得到找不到工作是自己的问题,不能赖别人。但是呢,不是每个人都能容易的找到工作,实际上很多人就是找不到工作,社会需要很多基本岗位来让他们生存,并不能说他们不努力不优秀,只是人和人之间的成长条件、社会条件都差别太大了,不能简单的讨论。企业发展与就业岗位的矛盾,现在的我当然也没有解决方案。